鄴城遺址:尋跡埋藏千年的“六朝古都”
不久前,“北京中軸線——中國抱负国都次序的创作”列入《国际遺產名錄》,將這一寶貴文明遺產面向了国际舞台。許多人也許並不知道,在河北臨漳縣境內,也有一條熟睡千年的国都中軸線,中國古代国都規劃肇始於此。
7月31日,記者前往臨漳,探訪這條中軸線背面奥秘的古都遺址——鄴城遺址。
“鄴城,始建於春秋時期。東漢末年今后,先后成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和北齊六朝國都,素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
時光流轉,旧日的繁華都市早已湮沒於黃土之下。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組建鄴城考古隊,開始對鄴城遺址進行全面考古勘探與發掘。經過40余年不懈努力,獲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中軸對稱的国都規劃”就是其间之一。
從博物館一樓的鄴城復原沙盤上,記者能够明晰看到古都當年的模樣。它由南北毗連的鄴北城和鄴南城組成。
“鄴北城始建於曹魏時期。”田佳佳介紹,“它改變了以往国都缺少統一規劃、宮殿衙署涣散、路途弯曲、交通不便等坏处,在国都建設中開創了先規劃、后建設的新格式。”
記者從沙盤上看到,城內修建依照南北干道中軸對稱的原則布局,一條東西向大路將城市分為南北兩區:南區首要為布衣寓居區﹔北區中心為單一宮城,東為官署及王公貴族寓居地,西為皇家園林。
考古勘探與發掘顯示,鄴北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單一宮城准则的国都,其间軸對稱城市格式、明確的功用分區布局,具有劃時代意義。
“鄴南城為東魏北齊時期修建,與鄴北城一牆之隔。我们看,它也有明確的南北軸線。”田佳佳指著沙盤介紹。
在中國古代国都建設史上,這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實踐。單一宮城、中軸對稱、按功用分區,這三大特點一脈相承,對隋唐長安城的制作格式產生了严重影響。而尔后北宋東京城、元大都,甚至明清北京城的格式,也都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演變而來。
鄴城的標志性修建,就是頗負盛名的銅雀三台。它們既是鄴城的軍事制高點,也成為中國古代台榭修建的模范。
銅雀三台遺址公園位於臨漳縣三台村西,公園內巍峨矗立著一處夯土高台——三台中保存最為无缺的金鳳台。
“此處原名金虎台,后趙時為避石虎名諱,改稱金鳳台。現存台高12米,是现在鄴城遺址地表之上僅存的幾處遺跡之一,其北邊顺次為銅雀台、冰井台。”銅雀三台遺址公園講解員崔浩說。
登台北望,滿目綠野。銅雀台现在僅存東南一角,其上有幾株郁郁蔥蔥的大樹。以藏冰得名的冰井台,今已難覓蹤跡,僅以木棧道標明遺址方位,以供游客訪古探幽。
遙想當年,三台“巍峨崇舉,其高若山”,其间尤以銅雀台最為雄偉。“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曹植在《登台賦》中,曾有過形象描绘。
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對銅雀台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時,曾出土一件體量較大的青石螭首。
现在,它靜臥在鄴城博物館展櫃中,通長1.91米,雕琢精巧,端倪張揚。由這件修建構件的體量,能够想見當年銅雀台的恢庞大氣。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唐代杜牧的詩句傳誦至今。但實際上,銅雀台從未做過“二喬”的居所,而是曹氏父子招集文人雅士宴飲賦詩的場所。
在臨漳縣三曹園建安文學館內,“三曹七子”的青石浮雕再現了鄴下文人在銅雀台上吟詩作賦的場景。
“鄴城不僅是曹魏時期政治軍事大本營,也是當時的文明中心。”建安文學館館長蔡素梅說,以曹氏父子為中心,聚集了建安七子和蔡文姬等人的“鄴下文人集團”,開創了風骨獨特的建安文學,譜寫了中國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华章。
隨著歷史畫卷缓缓展開,人們對鄴城的認識逐漸加深。通過核桃園北朝梵宇、北吳庄释教造像埋藏坑等處的考古發掘,鄴城作為佛學弘傳中興地和多元文明磕碰地的歷史價值也被从头發現。
2022年12月,鄴城遺址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從面朝黃土孜孜探究,到面向大眾傳播文明,新的华章開啟了。
“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面積近30平方公裡,以三台遺址展现區、鄴南城宮城展现區、朱明門中軸線展现區、鄴南城宗教禮制區等四大展现區為中心,為人們走近考古現場、了解鄴城歷史文明供给了重要場所。”臨漳縣文明廣電和旅游局局長李楠說。
出臨漳縣城向西南行約20公裡,綠草茵茵的田野上,可見“東魏北齊宮城區”的指示標牌。展现區內環境清幽,路途、植被景觀等設計有序。
沿木棧道一路穿行,在206號大殿基址南側,展现著一塊由此出土的青石材質蓮花覆盆礎石。礎石邻近,還有用卵石鋪設、拼成蓮花圖案的甬道,展現了古代勞動者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
正如鄴城考古隊現任隊長沈麗華所說,40余年不間斷考古,鄴城遺址出土了很多精巧文物和重要學術標本。它們見証了鄴城波瀾壯闊的歷史,也提醒了文明藝術、社會日子等方面的動人圖景。现在這些文物大多被保藏於鄴城博物館和鄴城考古博物館內。
“這兩個博物館和銅雀三台遺址公園、建安文學館等互為補充,以專題展覽、考古研學等方法,招引大批游客前來參觀。”李楠說,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以來,全縣形成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格式。當地深化发掘鄴城歷史文明,開發了銅雀瓦硯、鄴城萌娃、三台瓷盤等60余種深具地域特征的文創產品,賦予文物新的生命力,進一步講好鄴城故事。
保護與使用並重,傳承與創新交融。走過千年的繁華與落寞,曾經靜止於書卷中的古都鄴城,正立體生動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那些輝煌燦爛的文明遺跡,也將成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的生動載體,綻放出新的生機與生机。(記者張曉華)
特征產業集群是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加速培养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新式工業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河北高度重視集群發展作业,打造了一批立縣興縣的特征產業集群。當前,為不斷提高特征產業集群中心競爭力,培养新質生產力,河北正以“同享智造”新模式推動特征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 為生動展现這一創新實踐,公民網開展“特征產業集群‘新’觀察”系列融媒體報道。今天推出首篇《河北特征產業集群何故“出圈”》。…
石藥集團抗體發現室裡,部門主任丁煥弟忙著检查最新的實驗結果﹔河北納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制劑研發室內,作业人員劉鑫聚精會神操作著移液器,調試著注射液的份额……一家家生物醫藥企業的科研人員緊張繁忙,生產環節熱火朝天。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此景已成常態。…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