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里的河北·浅说|冀
河北大地关于冀的记载,能够上溯至数千年前。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分天下为神州,冀州为神州之首。《史记》则载,“禹行自冀州始。”至于“自冀州始”的原因,《汉书》给出了这样的解说:“冀州,尧所都,故禹治水自冀州始。”
其时所说的冀州,并非今日人们熟知的衡水冀州区,而是包含今山西全境、河北大部、河南北部在内的广阔区域。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其间的冀州刺史部和幽州刺史部担任今日河北及周边区域的吏治。到东汉时期,十三州刺史部成为行政区划,冀州刺史部辖域包含今河北邯郸、邢台、石家庄全域,衡水大部、保定西南部、沧州一小部,以及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一部分区域。
东汉刘熙在《释名》一书中,解说了“冀州”的意义:“取地为名也。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也。”这说明,在其时以及更早的上古时期,河北就已经是一片被人们寄托了期望、和平、兴隆等夸姣愿景的土地。
东汉今后,许多朝代设置行政区划时接着运用“冀”为称号,尽管其所属行政区域不断变小,但根本都在今河北境内。
到清末,冀渐渐的变成了河北的通用简称,并沿用至今。(收拾/河北日报记者王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