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泉城 百善骈臻”征文采风活动南宫行作品选登(二十四)
关于小传,、360百科解均解为:“小传,即人物小传,是传记文的一种,是一种简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由此观之,小传是记述某人生平事迹的,不是记述机构组织事迹的文体。但我仍将题目定为“小传”,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葬埋着的都属永垂不朽的那类人,而冀南烈士陵园理所当然也应永垂不朽,记述冀南烈士陵园情况的文字定名为“小传”也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在“冀南烈士陵园”之前加上“红色之巅”的定语,意在强调,冀南烈士陵园作为千万忠魂的最后安息之地,烈士鲜血的最终汇集之地的特殊历史定位,血色陵园岂不就是当然的“红色之巅”?
冀南区烈士陵园坐落在河北省南宫市城区西南隅。东邻南天门街,西邻环城水系,南邻南关、普济桥村,北邻东进街。是河北省建园最早,占地面积最大,葬埋烈士较多的陵园之一。园安葬烈士903名,其中革命烈士公墓集中安葬无名烈士634位,224座单身墓(安葬有郭企之,李平东,贾庭修,冯化宣,夏庆贤,杨宝申,吉新起,张霖之)等。烈士骨灰室安葬烈士45名(主要为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后牺牲烈士)。
1989年8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1995年5月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5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10月被共青团河北省委、河北省少工委命名为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2011年11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军区命名为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2012年9月河北省委命名为“河北省党史教育基地”,2016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9月1日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21年7月被河北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北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2年1月被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命名为“河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园中现有书籍万余册,藏品两千余件,其中烈士遗物272件,领导人题词84幅,武器127件,烈士诗信19件,文稿1019件,历史照片500余幅。冀南烈士碑林,展示了77幅原冀南领导、著名书法家、著名烈士遗诗等书法作品。作为红色文化拍摄基地,曾配合中宣部、中央电视台、河北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拍摄红色文化专题片10余部等。
冀南区是中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所领导的重要行政区,初期所辖范围,大致为沧石路以南,漳河以北,京广铁路以东之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的广大平原地区。全区共辖5个专属,51个县(市)。
冀南区是华北敌后抗战的主战场之一,冀南区军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有73万余人被杀害,部队伤亡14万余人。
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1日,冀南区行政主任公署做出了在冀南行署诞生地南宫,建立冀南区烈士陵园的决定,并成立了以王任重、、马国瑞、李菁玉、王光华、张杰三、杜佩珊、周浩然、徐焕文为主要成员的建园筹委会。周浩然、孟春玲夫妇负责具体筹建工作。
当时确定的选址原则是:离开繁华闹市,又不离城区太远;既地域宽大有发展前途,又不与老百姓争利。经多次考察,并与南宫县协商,最后确定把城区西南角城墙脚下区域作为园址,占地约500亩。
当时该宗地基本是闲散地,没有像样的建筑物,只有零星菜地和坟头,多数是杂草丛生的坑洼地和城壕沟,以及没拆完的旧城墙和一处破败的寺庙。
建设之初即确定了陵园南北中轴线,明确各主要建筑物坐北朝南,划设南大门,并征用了南门出口用地。规划一直是始终如一的,至今陵园的几大主要建筑,都是按照原规划的南北主轴线整体布局建设的。唯有南大门因故未被打通。
当时全国还处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经济异常困难,建园经费只有十几袋谷子。为完成建园任务,他们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自筹自建,边筹边建。
周浩然等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买下了南宫西大街南侧靠西城门的100亩地,用于筹建陵园基地和办公院区;购置了3套马车,到各地去拆炮楼和废弃建筑,收集砖瓦、木料,到铁路旁收集丢弃的铁轨;买下了临街一个当铺,请有经验的人经营粮店,以粮店收入补贴陵园;与大窑村(今普济桥村)烧窑师傅研究建窑烧砖;建苗圃培育树苗;平整土地种粮种菜、养鸡养羊,解决生活自给问题。
1947年,陵园雏形初现。先后建成纪念堂、纪念亭、各1座,建设牌坊2座,“通灵桥”4座,完成主要道路规划并开始平整绿化。他们一边紧张建设,一边接受安葬烈士遗骸。
20世纪50年代初,规划了东西主轴线年,将烈士遗骸迁入东西主轴线南部园区,建烈士单身墓群。同时在东西主轴线南侧修建围墙,将陵园分为南北两大功能区。南院为墓区,陆续修建烈士公墓、公墓碑、烈士骨灰室、干部骨灰堂;北园区为褒扬区,建有纪念碑、纪念塔、纪念馆和纪念广场。
1965年,打通陵园东西主干道。1966年,修建东大门,并将东西主轴线向东延伸至南大街,于东端临南街修建牌坊。到20世纪70年代末,陵园规划布局基本确定。
2019年9月,配合南宫湖旅游景区建设,依照市政总体设计,于园区北端沿东进街南侧建牌坊一座,牌坊东南建设陵园西大门。
1946年3月,成立冀南区烈士陵园筹备委员会,隶属冀南行政主任公署领导。设主任1名,指导员1名。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冀南行政公署撤销,陵园筹备委员会归河北省邢台专署民政局领导。
1952年,陵园归河北省民政厅领导,始设副主任1名。随着设施建设的完善,1953年取消陵园筹备委员会,正式称“冀南区烈士陵园”,陵园名称即为管理机构名称。1954年,增设副主任1名。
1966年下半年,运动波及陵园,造反派夺权,主任、副主任均“靠边站”。
1981年,撤销陵园革命委员会,领导机构复称冀南区烈士陵园。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
2012年 8月,按照邢台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冀南区烈士陵园管理处机构编制方案的通知》,将冀南区烈士陵园领导机构更名为“冀南区烈士陵园管理处”,设主任1名、副主任4名,核定编制34人。
冀南烈士陵园筹建初期,设建设部、生产部、服务部3个部。建设部负责施工建设,生产部负责劳动和副业生产,服务部负责对外联系。随着人员和任务的变化,1949年设立通信班、生产科、总务科3个科室,并设专职会计1人。通信班负责与地方政府部门及相关个体的联络和沟通,协助领导开展募捐、筹集、义务劳动等工作;生产科负责建设施工、劳动运输、育苗绿化等具体工作;总务科负责物资管理、会计等后勤保障工作。
1952年,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撤销通信科和总务科,成立办公室,保留生产科。办公室负责内外联络、上下协调及后勤工作。
1968年招收第一批讲解员后,增设资料组,负责烈士遗骨的接受安放、烈士资料征集和讲解宣传工作。
1978年干部骨灰堂建成后,曾安排专人管理。1985年初,增设骨灰管理科,负责烈士骨灰室和干部骨灰堂的骨灰安放、日常管理及家属的服务接待。
1980年,撤销生产科,增设园貌科,负责苗木培育、园林绿化、原貌整洁及花室管理。
1994年4月建骨灰安放墓地后,增设公墓管理科,负责公墓骨灰的安放和公墓区域内绿化卫生管理。
2002年3月,鉴于宣传讲解任务增多,将展馆从资料科析出,设为独立科室;为加强文物保护和环境卫生管理,同时增设文物保护科、环境卫生科。至此陵园共有10个科室:办公室、宣教科、园貌科、政工科、保卫科、骨灰管理科、公墓管理科、展馆、文保科、环卫科。
2019年1月,陵园划归邢台市事务局领导后,科室为4个:办公室、政工科、宣教科、保卫科,在编人员 18人。8月增加财务科,科室增至5个。至2020年,科室设置未变。
冀南烈士陵园共有纪念塔1座,纪念碑3座,纪念馆1处,纪念亭4座,牌坊5座。
(一)冀南烈士纪念塔。坐落在陵园中部,是冀南烈士陵园的标志性建筑。1963年河北省政府拨款23万元始建,1965年12月落成。整个建筑共分塔基、塔身和塔冠三个部分。塔基为圆形,直径35米,有两层过渡平台,第一层八步台阶,为敞开式,每步台阶石材尺寸不一,均需异形加工。第一层平台至第二层平台为护栏式台阶,东西南北四面均有进口,进口宽2.9米,设六步台阶,通过进口拾阶而上到达二层平台。二层平台四周是水磨石栏杆,拱卫着正方体的塔座。塔座边长7.2米,正面是汉白玉浮雕,表现了冀南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斗争场面。塔身为方形中空结构,里面有爬梯,通过塔座北面上方的入口进入,沿爬梯能直接上达塔顶。塔冠采用古建风格,混凝土浇筑而成,四角3层挑檐出拱,上面装有照明设施。纪念塔通高29.5米,建筑面积891.5平方米。
整个建筑用优质青石砌成,塔身四面中心镶有汉白玉石,南面原为题词“死难烈士万岁”,东面是题词,西面是刘子厚的题词。1966年邢台地震,主体有轻微裂缝,1969年对纪念塔做维修加固,更换了题词,南面改为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东西两面将题词去掉,改为金色绶带图案。
粉碎“”后,于1983年为冀南烈士陵园亲笔题写了“冀南烈士纪念塔”塔名,随之将此题词镌刻在了纪念塔北面。
2009年,再次对纪念塔做维修,对二层平台塌陷部分全面整修,更换严重损毁的四周栏杆,改为花岗岩石材,并对题词和塔冠进行贴金彩画。
冀南烈士纪念塔高大挺拔,该设计寓意既深刻又明确。塔基的大圆盘象征着社会主义江山永固,塔基八步台阶与塔顶三层挑檐出拱结合,分别寓意为八年全面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塔基八步台阶与二层六步台阶结合,寓意八路军,因为六的大写即“陆”,亦读“路”音,谐音“八路”,她是冀南人民伟大艰苦斗争的见证。
1.冀南烈士纪念碑。共两座,坐落在纪念塔与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之间,东西对称排列,是陵园最早的建筑之一,始建于1948年。纪念碑碑基为边长5.6米的方形,碑基高0.5米,东西两面各有一出口,四周为水泥围栏,围栏四角及出口两侧有顶部为锥形的立柱。纪念碑通高9.9米,碑身为方柱形,宽上窄,具有苏式建筑风格。主体为砖灰结构,两个碑共八面,六面为领导题词两面是碑名。西侧纪念碑上刻有杨秀峰、李菁玉、刘志坚题词。杨秀峰的题词是“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的崇高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建设新中国的无限热情”;李菁玉的题词是“烈士英灵,永留人间”;刘志坚的题词是“踏着你们的血迹前进,为你们复仇,为完成你们未竟事业,为打倒人民公敌,奋斗到最后一滴血”。东侧纪念碑上刻有陈再道、马国瑞、范若一题词。陈再道的题词是“为人民事业而死,虽死犹荣”;马国瑞的题词是“为人民而死,永垂不朽”;范若一的题词是“你们曾生活在里,幻想着美丽的明天或出入枪林弹雨下,盼望着祖国的解放,终于在敌人的监狱里或枪林弹雨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而今理想实现了,人民生活在幸福的春天里,永睡眠吧烈士们!人民将永远学习着你们(榜样)”。其后经过多次小型维修,1999年,由国家拨款,重建冀南烈士纪念碑,改为青石结构,碑体刻字处由水泥底面改为黑色花岗岩贴面,但纪念碑原有风格、样式、体量保持不变。
2.烈士公墓碑。位于南院墓区东西干道东端,始建于1959年。墓碑原为砖灰结构,通高11.5米,分为碑基、碑座、碑身三个部分。碑基为长方形,南北长33.5米,东西宽11.5米,高0.85米,碑基正面正中是一大型汉白玉花环,表达对先烈们的永久怀念,两侧为台阶,拾阶而上到达纪念碑平台。碑座正面是当时南宫县委、县人委题写的碑文。碑身上刻有原冀南区领导、王任重、李菁玉、刘志坚的题词。南面是王任重的题词“踏着烈士的血迹,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前进”;北面是的题词“为人民奋斗,为人民而死,堪称为人民解放事业的英雄”;东面是李菁玉的题词“继承你们的遗志,完成你们的未竟事业,为你们复仇,为你们雪恨,烈士英灵永留人间”;正面是刘志坚的题词“革命烈士公墓”。后因碑体损毁严重,于1992年国家民政部拨款重修。公墓碑在原建筑上增加了碑冠,高度增至14.57米,全部为花岗岩砌筑,正面凹槽改为黑花岗岩饰面,各种题刻依旧。
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位于陵园广场北端,坐北朝南,与纪念塔、纪念碑同在园区南北中轴线上,是陵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前身为“陈列馆”,1974年由邢台地区投资10万元修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754平方米。2000年,由政府财政拨付爱国主义教育专项资金,对陈列馆进行内部装修和重新布展。方案由河北省博物馆工程师封良贞设计,景观部分由石家庄金大陆公司施工,基本展线由石家庄外贸局广告公司施工。2001年6月竣工,并将“陈列馆”改名为“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请原冀南区领导胥光义题写了馆名。新馆建成后,第一次较为完整的展示了冀南革命斗争历史,在之后的宣传教育活动中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2007年前后,纪念馆外部损毁严重,特别是顶部有裂缝,产生一定安全危险性。经申报、批复,2009年获得国家财政全国重点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维护改造项目资金 ,在原址重建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新馆由邢台设计院设计。采用框架结构,在原馆的基础上提高了台阶和整体高度,外部配以灰色天然大理石饰面,凸显其简洁厚重,庄严雄壮。建成后的新馆,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陈展面积1100平米,展线米。
1.烈士纪念亭。这是一座碑亭,坐落于陵园东西主轴线年做维修维护。纪念亭由原冀南区行政公署主任王任重题写“烈士纪念亭”匾额。亭高10米,为重檐八角亭。亭基为正方形,全部由花岗岩石铺砌,东西两面是出口,四周及出口建有汉白玉栏杆。亭身全部为木质榫卯结构,八根紫红木柱撑起亭顶。亭内有两米高八面黑色花岗岩石,并刻字贴金。东面刻有的题词“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们永垂千古”;东南面是陈再道的题词“继承先烈遗志,奋力振兴中华”;南面是南宫一中语文教师刘增林撰写的碑文。其他碑上镌刻着冀南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近千名县团级以上烈士的英名。
2.怀英亭。座落于陵园东部烈士墓区南北干道南端,建于1992年8月,2014 年,因损毁严重重修。怀英亭为四角亭,高 11米,占地面积25平方米。整体采用汉白玉石材建筑而成,顶部飞檐挑拱,小巧玲珑,与对面慕陵坊相互辉映,亭中间设石凳石桌,可供参观者小憩,正面石柱上刻有楹联“杨柳轻风蔽荫深处寻难友,杏花疏雨怀英亭前慰英灵”。
3.丹心亭。坐落于陵园烈士骨灰室东侧,建于2018年,因冀南红色研学基地建设于2021年迁至此处。此亭为芝麻灰花岗岩材质,六角六柱,亭高5米,柱高2.5米,边长18米,亭基0.7米,占地面积36平方米。
4.碧血亭。坐落于陵园革命烈士公墓南侧,建于2014年。为晚霞红花岗岩材质,六角六柱,亭高4.5米,柱高2.5米,边长15.6米,亭基0.45米,占地面积27平方米。
1.东门牌坊。这是一个标识牌坊,位于陵园东门东西主干道东端,现胜利西大街西头,建于1966年。尽管过去南宫四街牌坊较多,但毕竟都已被毁,陵园东门牌坊应该是南宫城区现存最早的牌坊。由时任陵园干部李书刚设计,南宫县建筑公司施工。此牌坊仿牌楼形制,为砖混结构,三门两柱,具有典型的民族传统风格。牌坊高10米,宽16米。门楣上雕刻有一个微形的花圈花样,左右各是六颗长寿桃,中门横额上是烫金阳刻的原冀南行署主任的题字“冀南烈士陵园”。牌坊两侧是“V”形八字墙,分别书写着“继承先烈遗志”“致力振兴中华”。
2.北门临街牌坊。这是一个仿木构石坊建筑,也是典型标识牌坊,位于冀南烈士陵园西北,东进大街南侧。由于东门出口通道狭窄,特别是遇到过集,车辆通行经常受阻,为适应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2019年,经上级批准,在开设西大门的同时面向东进大街建此临街牌坊。牌坊六柱五门,立柱、梁枋、拦板、斗拱、雀替等构件全部采用大块石料。牌坊总宽20米,高10.5米,中间门宽6.5米,两配门宽3米,最外侧侧门宽2米。中间横额上刻有“冀南烈士陵园”六个描金大字,整体建筑宽大雄伟,凝重粗犷,朴素大气。
3.慕陵坊牌坊。位于陵园东部南侧,是为打通东西主干道东部通往墓区的道路,于1992年在北院与墓区结合处修建的,此牌坊是从东门进入陵园后去公墓区的最短线路。牌坊由时任陵园主任的潘志奎设计,南宫第四建筑工程队施工。牌坊宽11.5米,高10米,六柱五门,其中紧邻正门券门的两个门是盲门。牌坊顶部仿牌楼形制扣紫红色琉璃瓦。门楣正中雕刻“慕陵坊”三个大字。中间四根柱子上刻有由潘志奎主任撰文,荣泽民先生书写的两幅楹联。内容分别是“冀南英烈功名永垂民族史;燕赵儿女追思应续国殇篇”“碧血洗国耻创千秋伟业;赤胆沃中华留万代美名”。
4.浩气长存坊。这是一处纪念牌坊,位于纪念区与研学区分界处,砖混结构,仿牌楼形制,建于1975年。高8米,宽6.7米,单券门,门宽3米。坊顶着灰瓦。门楣正中阳刻“浩气长存”四个黑字。
5.国魂坊。这也是一处纪念牌坊,位于纪念塔正南侧,为仿木构石坊建筑,建于2012年。四柱三门,高7.5米,宽9.08米。正门宽3.86米,侧门宽1.4米。门楣正中阴刻“国魂”二字。
南宫是冀南革命斗争的重要发源地,境内红色遗址星罗棋布,具备极其重大历史纪念意义的遗址有30多处,其中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就达10处之多,堪称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物点多面广,个体规模都不大,而且分布相当分散,一个点充其量就是一个三四间平房的一个普通小院,且特色不明显。
为补红色遗址个体规模较小之短,扬点多面广之长,2019年冀南烈士陵园与南宫协调,并征得上级领导同意,依托南宫红色历史遗迹、红色历史事迹、红色历史人物等红色资源,借鉴展馆内场景复原的做法,通过等比建设,集中复制,打造了一个集红色研学教育、红色文化体验为一体,小规模大群体的红色教育基地,让游客实现了“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愿望。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南宫的红色文化巧妙的得到了再提升,再弘扬,再传承,收到了“让红色更鲜艳,让文化更鲜明,让事例更鲜活,让主题更鲜红……”的实践效果。此基地共复制红色遗址15处,分别为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驻地、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冀鲁豫边区省委、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冀南银行、冀南银行印钞厂、冀南电台、冀南财经干部学校、冀南军区、冀南民主剧团、冀南幼保所、冀南日报社、抗日县长郭企之旧居、垂杨县委、香城固伏击战场景等。
冀南烈士陵园的树木花草都是伴随着陵园的整体建设一起成长的。冀南烈士陵园1946年3月开始建园,因此这里的大树老树一般都有近80年的树龄了,至今园内较大的松柏、国槐、垂柳和杨树仍然生长茂盛。
建园初期,为提高植树效率,曾在1955年从枣强门家庄一次购买二亩半地的树苗,开始大量载种松柏树,现陵园南院、北院片林及园内大部松柏,都是那时栽种。烈士纪念塔建好后,分别从南京和北京石景山购买了雪松、兰松和白皮松,种植在公墓广场、纪念馆广场和纪念塔周边,同时在南北主干道两侧、东西主干道两侧、墓区东西干道两侧栽植柏树墙800余米。
1980年成立园貌科,绿化管理上的水准有了较大提升。2009年 5月,冀南烈士陵园升级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环境绿化由原来单纯的种植常青类树木,向园林式绿化美化转变升级。陆续种植了红枫、碧桃、红叶李、百日红、樱花、木槿、小叶黄杨、金叶女贞、红叶小波、大叶冬青、红叶石楠、迎春、黄金条、卫矛等风景树、篱灌木。达到了上层有高大乔木,中有绿篱灌木,下有草坪花卉,间有文化小品,立体绿化,全园绿化的要求。绿化面积近80%,成为南宫城内绿化面积最大的园林单位,陵园绿化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
目前,全园共有常青类树木二十余种三万余株,落叶乔木十余种万余株,花灌木十几种五千株,绿篱、花坛一万余平米,各类草坪七万余平米。形成了一派松柏常绿、簇花相间、生机勃勃、舒适清新的园容新貌。成了南宫市区一处当之无愧的天然氧吧。
为了发挥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传统教育的阵地作用,冀南烈士陵园把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作为自己永远不变的中心任务,建园70多年来从始至终坚持。他们按照不同时间节点,根据不一样的要求,组织并且开展了清明节、公祭日纪念活动,重要纪念日活动,专题教育活动,共建共育活动,同时还编书集文宣传红色冀南。
(一)清明节、公祭日纪念活动。清明节是传统祭扫节日,也是陵园一年中开展纪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集中的时段。每年清明节前及当日,冀南烈士陵园接待参观祭扫的各界人士都在万人以上。自开通网上祭扫后,参加网祭者最高年份达10万余众。
自2014年8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9月30日定为烈士纪念日。冀南烈士陵园被确定为邢台市“9·30”烈士纪念日公祭固定场所,每年邢台市“四大班子”领导及全市党员领导干部代表及老战士代表、烈士家属代表、学生代表近千人齐聚此地,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英烈功绩,弘扬英烈精神,致敬革命先烈。
(二)重要纪念日活动。在做好清明节、公祭日祭扫活动的同时,遇有重要纪念日,也经常开展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如1976年10月,毛主席逝世后,在冀南区烈士陵园陈列馆设立灵堂,南宫县革命委员会在此举行隆重的悼念活动。1987年4月29日,在冀南区烈士陵园公墓广场,举行纪念冀南军民“四。二九”反扫荡胜利45周年活动。1993年12月26日,冀南区烈士陵园与河北冀县师范学校共同举办,纪念主席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冀南烈士陵园干部职员和学校教师学生近千人参加。1997年6月,邢台市迎接香港回归火炬接力万人长跑南宫交接仪式在冀南区烈士陵园广场举行。参加活动的运动员参观了陵园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七一”“八一”“十一”定期组织纪念活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65周年、70周年、诞辰100周年、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等等都组织了纪念活动。
(三)专题教育活动。党中央组织并且开展的各项专题活动,如“三讲”教育,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党的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活动,冀南烈士陵园不但走在前列,而且还针对活动要求,以红色为主题题材,为各单位各部门搭了建不同的学习平台。
(四)共建共育活动。为了充分的发挥红色阵地作用,与驻在地机关单位学校开展共建共育。组建专业宣讲小分队,赴青银高速服务区、市消防大队等单位,进行主题为“英名传千古忠魂铸丰碑”巡回演讲。赴段芦头镇中学和紫冢乡中学分别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活动,赴西丁乡中学、小学、临西玉兰实验小学开展“英烈故事进校园、先烈精神记心中”的宣讲活动。在国瑞小学举行著名烈士事迹宣讲和诗歌朗诵活动,并为同学们送去《冀南英烈事迹选编》《马国瑞》等红色书籍。同时还与邢台技师学校、邢台学院、邢台市襄都区实验学校签订了共建共育协议,与衡水烈士陵园、临西县吕玉兰纪念馆开展互学活动。2019年11月,陵园主任王立宁还带领宣教科一行赴沂蒙山区,在沂蒙战役纪念馆、台儿庄战役纪念馆、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座谈,对利用基地红色资源,搞好宣传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编书集文宣传红色冀南。编印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丛书《丹心韵——冀南烈士陵园革命诗抄》《辉映冀南》《冀南英烈》等二十余部。发挥冀南烈士陵园红色文化拍摄基地的作用,积极努力配合中宣部、河北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拍摄红色文化专题片等。为纪念诞辰100周年,2009年2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编导沈芳,带领摄制组和原中顾委副主任女儿宋岩,来到冀南区烈士陵园拍摄大型历史文献记录片《》。2017年8月23日,由河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电视宣传中心,共同拍摄制作的30集大型河北红色旅游宣传片《红色故乡》摄制组,在冀南烈士陵园取景拍摄。2018年,河北电视台《城乡发现栏目》,在这里拍摄录制了冀南历史宣传片等。
冀南区烈士陵园始终以褒扬先烈、教育后人为宗旨,大力推进青少年培根铸魂工程,联合南宫市委宣传部共同打造了“冀南红小宣”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项目。“红小宣”就是小小红色宣传员的意思,意在让受教育者带着切身感受去教育人,通过同龄人的带动引导作用,让爱国爱党爱家乡的精神根植于更多的少年儿童的心目中和行动上,真正让红色精神“传”下去、党史教育“活”起来,实现“少年讲党史,童心映党心”的目的。
自2019年“冀南红小宣”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项目启动以来,已有200余名冀南红小宣走上红色文化讲解岗,宣讲活动达351场次,受众人群达2.2万人次。宣讲活动多次被人民日报、央视频及学习强国、河北日报等媒体专题报道,“冀南红小宣”志愿服务项目被推选为2022年度“河北省志愿服务创新项目”。
2021年9月邢台市第五届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特别是邢台电视台《E步E景云游旅发》的直播,更让冀南烈士陵园的“红小宣”产生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