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一级雕塑企业 重点推广单位

中国20强雕塑企业 315诚信单位

爱游戏官网-产品PRODUCT CENTER
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东西问|刘卫华:解码两千多年前的奥秘守丘刻石

时间:2024-11-07作者: 爱游戏官网-产品

  

东西问|刘卫华:解码两千多年前的奥秘守丘刻石

  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奥秘方法,漂流瓶成为帆海年代人类跨文明交流的标志符号。投入大海的漂流瓶不知将漂向何方,被何人捡到,充满着不知道、等待和浪漫。本年爆红网络的中山国文物守丘刻石,被网友称为来自2300多年前的“漂流瓶”。刻在它上面的短短19字藏着哪些隐秘?它是怎么“唤醒”熟睡两千多年的“奥秘古国”中山国的?中新社“东西问”近来就此专访河北博物院二级研讨员刘卫华。

  中新社记者:中山国文物守丘刻石为何被称为来自2300多年前的“漂流瓶”?刻在它上面的奥秘文字是怎么被破译的?

  刘卫华:这是一块战国时期的天然河光石,距今2300多年。它长约90厘米、宽约50厘米、高约40厘米,外表并不平坦润滑,形状也不规则,明显未经故意挑选或打磨。其宝贵之处在于,石面上刻有两行合计19字(含合文1处),这是我国现在发现的最早的记事并表达对后人问候的石刻文字之一。这件被称为守丘刻石(又称公乘得守丘刻石)的文物,现展出于河北博物院。

  守丘刻石的发现和研讨进程较为传奇。1935年,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南七汲村乡民刘西梅掘地开垦,偶尔发现一块刻有古怪文字符号的大石头。这块看似寻常的石头并未引起太多留意,被刘西梅运回家,静置院中40年。

  1975年,平山县三汲乡一带的考古开掘正在进行。前期勘定的七座墓葬(标号1至7号),上面均有大小不一的封土,揣度应是标准较高的大型墓葬。但先行开掘的3至5号墓被盗掘严峻,让考古人员既绝望又苍茫。彼时,有老乡向考古队担任人之一、河北省文物研讨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讨院)研讨员陈应琪供给线索:乡民刘西梅家有块刻字的大石头。至此,守丘刻石进入考古人员的视界。

  面临石头上陈旧又奥秘的文字符号,考古人员大惑不解,后将文字拓下,寄给闻名古文字学家、前史学家李学勤。李学勤看后回信说,上面的字能够释读,但此前要先答复几个问题:石头出土的邻近有没有大的土丘?有没有河流水泊?有没有高山?均得到必定回复后,李学勤释读如下:监罟(gǔ)尤臣公乘得守丘,丌(qí)臼(jiù)将曼敢谒后尗(shū)贤者。刻铭看上去是18个字,释读出来是19个字,因“公”和“乘”被写成一个字,叫合文。

  “罟”意为网,特指渔网,“监罟”即监管捕鱼的小官;“尤”意思是罪行,“尤臣”便是罪臣;“公乘”是复姓,“公乘得”为人名,自称罪臣当系被贬为监罟微职;“守丘”是看守坟墓。“丌”即“其”,“臼”读为“旧”,“曼”是人名,“丌臼将曼”可能是公乘得被贬前的部将;“谒”意思是“告”,“尗”读为“淑”,意为善,“后尗贤者”即后来贤善的人。通读大意为:监管捕鱼的罪臣公乘得在此看守坟墓,他的旧将曼敬告后来仁慈贤德的人。译为文言则是:“担任监管捕鱼的罪臣公乘得和旧将曼,咱们现在给王看守坟墓,后世的正人们,你们可好啊!”

  这块河光石就像一个来自2300多年前的“漂流瓶”,被千年后的有缘人“捞起”,上面这些文字让人感受到一种跨过年月长河、见字如面的温度。

  中新社记者:守丘刻石上短短19个字透露出哪些信息?这块传奇河光石怎么翻开通往“奥秘王国”中山国的前史闸口?

  刘卫华:这一写一读间,就过去了2300多年。守丘刻石关于发现战国中山国很有启示含义,考古人员据此还开掘出中山国国都遗址——古灵寿城。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为我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中山国由北方游牧民族白狄鲜虞部树立,自公元前506年清晰见于《春秋》记载,至公元前296年被灭,两百多年间两度兴亡,国运弯曲。中山国后期,迁都于今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到达极盛,成为七雄之外最为强盛的“千乘之国”,纵横捭阖于燕、赵等大国之间,称“战国第八雄”。可是,因为中山国统治者非周王室宗亲,且前史时刻短,史载缺略,其文物、遗址又长时刻埋没于地下,故两千多年来成为不为人知的“奥秘王国”。

  守丘刻石的呈现,令考古人员拨云见日。破译后的文字传递出丰厚信息:首要,何人的坟墓才用守?必定不是普通百姓的墓,墓主人身份等级定然较高。且守墓人自称“尤臣”,意味着是国君的臣子,“旧将曼”显现其身份应是将军级的。考古人员据此估测,平山县三汲乡一带的墓葬应是王侯级的坟墓。加之春秋战国时,大都王国的王陵区距国都均不远,这坚决了考古人员在此寻觅“国都”的决计。

  在守丘刻石的指引下,中山国现,瑰宝尽出。封土最大的1号和2号墓,经考古开掘证实是中山王厝墓和王后哀后墓。特别王厝墓出土许多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上面清晰有“中山王”字样。这些铭文记录了中山国的重要史实,确认了中山国王室世系。之后,考古人员又根据王陵方位,探明中山国后期国都——古灵寿城的城址规模。一向错综复杂的中山国渐露真容,人们得以窥见纵横捭阖的中山雄风和高昂不羁的战国精力。

  中新社记者:相较陈仓石鼓的恢庞大气,可谓“自媒体”的守丘刻石有何共同价值?

  刘卫华:陈仓石鼓系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官方制造”,石鼓共10只,形如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每个重约1吨,上面均镌刻有“石鼓文”(大篆),是我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刻铭精巧标准、内容丰厚,创下我国文物史上的奇观。其真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守丘刻石不似官方刻铭那般庞大、堂皇,其表达比较个别化。2300多年前,两个看守王陵的人,在守丘年月里感叹韶光流逝,或许某一天闲来无事,便想象未来,决议向后世的人打个招呼,所以在石头上署上姓名、写下问候。河光石较常见,但在这样大的河光石上刻出如此内容共同的文字,实属仅见。刻铭为小篆字体,属战国时期文字,较简略、马虎,字形不太整齐标准,字的距离疏密不一,展现出天然质朴的情味。

  这块曾解开考古人员心中疑团的石头,现因其浪漫的表达和共同的文明价值走红网络。透过刻铭,可窥见其时社会的一些相貌和文明特征,为研讨中山国的国都规划、官职设置以及文明相貌等供给了什物材料。

  中新社记者:这个来自2300多年前的“漂流瓶”究竟是“问候”仍是“教导”?为何说这是独属我国人的浪漫?

  刘卫华:守丘刻石上的文字表达很谦让,“敢”是一种谦称,“谒”有“拜谒”的意思,两人以谦善、虔敬的口气表达出对后人的问候和致意。这些文字信息穿越绵长的前史时空抵达现在,成为古人与今人的一种交流和联合。

  西方传统含义上的漂流瓶以瓶子为载体,听说海神波塞冬有一种神力,可将自己的毅力经过瓶子传递给人类。之后漂流瓶渐渐的变成为一种冒险和浪漫的标志。在时刻长河中漂流到现在的守丘刻石,同样是一种信息的传递,仅仅载体不同。

  先秦时期,个别生命的自主认识没有充沛觉悟,在那样的年代,两个身份、位置并非王侯的人,自发刻下自己的姓名和所做的事,并自动向后人问候,从而在时刻长河的波点上留下生命的痕迹,这是极之稀有的。从必定含义上说,他们有了必定自我认识的觉悟,感受到个别在时刻长河中的倏忽,用跨过前史维度的视角展望后世,这种超前的时空观念,真是令人感叹。

  前史长河中并不只要王侯将相,尽管小角色的命运往往被冲刷得踪影迷茫,但每个个别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自己鲜活的故事。小角色反映大年代,其时的前史研讨越来越重视社会史、生活史以及小角色的命运。人们看文物时,不能只重视文物自身,每件文物都联合着活生生的个别命运,都承载着从前生动的思维情感与发明才智。中山国青铜器上许多刻有工匠姓名,其时的意图是带有监造性质的“物勒工名,以考其诚”。也正因而,后人得以记住那些亲手规划、制造这些绚烂文物的出色工匠。作为真实的发明者,他们的姓名跟着精巧的器物穿越了千年韶光,闪耀着永久的光辉。(完)

  刘卫华,梅西大学博物馆研讨中心访问学者,河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二级研讨员,河北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专家顾问团成员。宣布有关博物馆学、战国中山国研讨中英论文70余篇,“百家讲坛”《奥秘中山国》主讲,专题片《中山国》《王厝年代》等特邀专家,出书专著《博物馆文明构建与传达》,主编《博物馆里的动物国际》获河北省优异科普读物奖,专著《文物审美概论》《王厝年代》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异成果奖。

相关标签: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微信

首页 顶部 电话